在思想中起舞的“设计人”——访环境设计系杨勇老师

发布者:孟子浩发布时间:2014-12-29浏览次数:1448

 

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中年男子,一副和善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是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杨勇老师。为了消除我们的紧张感,杨勇老师先与我们闲聊起2014级新生的军训生活,他坦言那是一段辛苦但很难忘的时光。
“以简应繁”——简约不简单
12月1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杨勇老师的平面设计作品《水篇》入选并被展出。该展览五年举办一次,入选门槛高且评选标准严苛,此次江苏省入选作品共20份,徐州市则仅杨勇老师一人入选。
杨老师的这次展出作品共有两幅。第一幅是由一个类似“O”(氧)元素符号形状的石头组成的“H2O”(水)的化学方程式。石头的表面分裂、干枯,是水滋养、保护了它,其内含旨在警示人们保护水资源。第二幅是由三个小石头组成的“氵”的形状,与庄子思想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厚德载物”之意相契合,同样警醒人们水的珍贵性。两幅作品都通过石头表现水,以美学的思维体现平面的平衡感和构图美。据悉,该作品也曾获过工艺美术专业组金奖。
杨老师的作品,目所能及之处不见水,但表现的内涵与水却脱不了关系。他的设计作品大多都保持了这种风格,并不直言其意,而是从侧面烘托,不见实物但却引人深思。他认为,做设计要有一种境界,侧面描述往往更会给人以艺术的无限想象,更具哲学性。而且艺术作品不仅需考虑构图之美,重点而是在于构思和创意,深刻的思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杨老师的作品多简洁,以简单的画面、精妙的创意表达其深层的思想。以五行、八卦类举,通过借力反映事物的感情之重要与深刻。这便是中国的哲学。谈到杨老师的作品风格,杨老师所带的11级学生告诉我们:“杨老师在指导我们作品时常常告诉我们简单设计其实是简练出新的概念,以人为本,才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个性化和现代化。”
列举过去,除去近期参加的第十二届美展外,杨勇老师还参加过许多国内外的其他设计大赛,而且斩获不小。如亚细亚设计大展入选奖、特别奖,2006国际釜山环境艺术设计展铜奖,“2007韩国国际环境艺术展”银奖,韩国数字艺术媒体协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第7届韩国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铜奖,第13届全国设计大师奖“金奖”,第13届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一等奖等。
“返璞归真”——实践得灵感
杨老师的作品与大自然贴合地非常紧密。当问及如何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路时,杨老师说起了儿时的经历。他说,“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河水干净,下雨后常常会有很多鱼。那时候家里经济并不富裕,想吃肉就去河里抓几条鱼。”
现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河中几乎都没有鱼,小朋友们也很少能体验到自然的亲切和美好。他认为,每位设计师都应以生态保护为己任,唤醒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但众多的人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为了让创作出来的作品更真切,情感更真实,杨老师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出去感受大自然。在他的心中,或许早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和我们一起采风的时候,杨老师像我们的同龄人,和上课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会给我们讲许多他儿时有趣的经历,让我们觉得我们此行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感受自然的魅力。”杨老师的学生向我们讲诉了和老师一起的采风时的故事。除了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杨老师还注重走出国门,在比较中发现不同,进行设计创新。
清华美院本科毕业后,杨勇老师选择去韩国深造。他认为学设计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然闭门造车永远都只是井底之蛙。杨老师在韩国不仅取得了设计学硕士、博士学位,还举办了多次个人设计展:韩国釜山汉画像石个人收藏展,中国天津个人设计展,韩国釜山设计中心个人设计展。
问及中韩两国设计异同时,杨老师说道:“韩国的设计普遍小巧,他们对时尚的把握一直处于前沿。中国的设计更加厚重、大气,但普遍比韩国弱,在多媒体、交互及工业设计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就平面而言,中国不比韩国差!”谈到设计教育方面,他认为,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国际不接轨。我国学校的教育模式只是单纯模仿形式,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不能走出去。一方面老师因安全因素不敢带学生出去,另一方面家庭经济等因素限制了可能性。
敬畏设计——思想引领创作
谈及最喜欢的设计大师,杨老师坦言说是原研哉。喜欢他简洁、白色风格的同时,也欣赏其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对于原研哉,杨老师只是单纯的喜爱,或多或少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但更多的,则是在设计理念和风格上的共鸣。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老师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转变。他认为,设计的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有独特的视角,做设计平时就要多读专业类的书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及时更新设计思想。对此,杨老师的学生坦言:“杨老师常常告诉我们,现如今的作品更注重创意、简洁和思想性。在创作中,他靠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头脑。所以设计与年龄无关,有了思想与个性,再小的年龄也能做出出彩的设计。”
采访中,当我们问杨老师是否应当将设计比赛的获奖作为自己的目标时,他答道:“参加设计类的比赛一定要以获奖当做自己的追求。这样可以给自己前进的动力,证明自己,激励自己。如果参加比赛一直不获奖,那就失去了意义,自己也会否定自己。通过比赛,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反省自己,及时调整设计思路,让作品更加优秀。”
让记者吃惊的是,杨老师对于自己在参加比赛前是否获奖竟然十分有把握。他直言自己参加的每一次比赛都必定会获奖。他说:“当一幅作品创作出来就知道它是否能够获奖。参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就十分有底气,获奖是必然的。”
这位沉浸在设计中的思想者,比起“设计师”,我们更愿意称他为“设计人”。他在设计中寻找自我,没有大师居高临下的距离感,而是更贴近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达思想。

点击查看原图

杨老师介绍作品
点击查看原图

 

新闻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作者:摄影:责任编辑: 审核:

X关闭
X关闭
Baidu
sogou